吡托布鲁替尼(Pirtobrutinib)是第几代靶向药
吡托布鲁替尼(Pirtobrutinib)属于第三代BTK抑制剂,其分类基于作用机制和研发代际,具体如下:
BTK抑制剂的分代及特点
代际 | 代表药物 | 作用机制 | 核心特点 | 主要适应症 |
---|---|---|---|---|
第一代 | 伊布替尼(Ibrutinib) | 共价结合BTK(C481位点) | 首个BTK抑制剂,但脱靶效应多(如抑制ITK、EGFR),房颤/出血风险高 | CLL、MCL、WM等 |
第二代 | 阿卡替尼(Acalabrutinib)、泽布替尼(Zanubrutinib) | 共价结合BTK(C481位点) | 选择性更高,减少脱靶毒性,但仍可能因C481突变耐药 | CLL、MCL、WM等 |
第三代 | 吡托布鲁替尼(Pirtobrutinib) | 非共价结合BTK(不依赖C481位点) | 对共价BTK抑制剂耐药(如C481突变)有效,安全性更优 | 复发/难治性MCL、CLL(尤其BTK抑制剂耐药后) |
吡托布鲁替尼作为第三代BTK抑制剂的核心优势
-
克服耐药:
-
通过非共价结合BTK,即使肿瘤细胞存在C481S突变(共价BTK抑制剂的主要耐药机制)仍能有效抑制BTK信号通路。
-
-
安全性更佳:
-
脱靶效应少,房颤、出血风险显著低于伊布替尼。
-
-
后线治疗地位:
-
目前主要用于既往接受过共价BTK抑制剂治疗失败的B细胞恶性肿瘤患者。
-
临床意义
-
填补治疗空白:为共价BTK抑制剂耐药患者提供新选择。
-
未来潜力:可能向更前线治疗推进(如联合BCL-2抑制剂或化疗)。
-